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
中国网 | 时间: 2011-12-01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四、对策与思考
在京津两大中心城市加速融合和区域经济快速崛起的带动下,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经济活力。下一步,应立足环渤海经济圈自身优势,积极促进省市间进一步融合发展。
(一)加速京津融合,扩大中心城市的龙头辐射带动效应。
京津两市进一步加强深层次、全方位的融合,发挥两个特大城市在区位、资源、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强大合力,带动环渤海经济圈经济的腾飞。北京是国内最大的技术输出市场,天津要进一步借助北京中关村的技术优势,使天津成为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同时,北京又是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国际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天津应力争承接更多的高水平、大规模展会,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不断壮大会展和旅游产业,增加流动性消费。天津金融创新的优势与北京发达的金融产业如能对接,天津现代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发展,如能得到北京高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全方位服务,将能实现互惠双赢。
(二)发挥北京辐射效应,扩大创新带动作用。
北京应优先发展高端产业,发挥产业龙头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与环渤海其他省市的产业合作与对接。将产业一体化的重点放在区域产业链的对接与分工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要对接,主导产业链中各环节要链接,研发成果与生产基地要结合。充分利用北京高校集中、科技人才密集、创新能力强的特点,鼓励人才、技术等要素在环渤海区域流动,密切加强技术合作,充分发挥创新优势。
(三)立足天津优势,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天津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紧紧围绕滨海新区功能定位,加大研发投入和政策支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大力发展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健康、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争取在大飞机、直升机、高端石化产品、新能源汽车、高性能服务器、光伏电池、风电设备等领域扩大优势。抓住天津成功入选全国低碳城市试点的机遇,全力打造以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为调结构、促转变提供强大推动力。
(四)加快河北融合发展,培育延长支柱产业链。
培育壮大新的支柱产业,延长传统优势产业链,以重大项目建设支撑产业大发展,以提升产业集群优势优化区域布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强化基础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利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和提升能源、钢铁、石化、建材等基础产业,优化产品结构。以龙头企业、骨干项目和品牌产品为载体,吸引京津科技、资金和人才资源优势,为河北融于京津、融于环渤海经济圈提供有力支撑。
(五)打造辽宁沿海经济带,增强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实力。
辽宁沿海腹地广阔,工业基础雄厚,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和商务成本较低,已经具备了大开发、大开放的全部条件。应充分发挥大连核心城市、龙头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步伐,运用好国家的扶持政策,全面实施《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努力打造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平台,重点发展装备制造、造船、石化、钢铁等产业,把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成为中国沿海新的增长点,不断增强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实力。
(六)构建山东制造业基地,实现半岛新的崛起。
目前山东已经具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可不断完善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发挥经济腹地广阔、基础产业坚实、人文资源丰厚的优势,大力承接日韩制造业转移,实施重点突破带动战略,努力在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能源矿产业、海洋生态环保产业等抢占蓝色产业发展战略制高点,把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优势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蓝色经济区。
执笔人:杜西平 杜威 黄瑛郑礼 彭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