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
中国网 | 时间: 2011-12-01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环渤海经济圈由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三省二市组成,占我国国土面积的5.4%和人口的17.8%。环渤海经济圈围绕北京、天津两大中心城市,以天津滨海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山东黄河三角洲、河北曹妃甸新区和河北渤海新区五大板块为载体,土地资源丰富、港口基础雄厚、产业科技发达,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显示出较强的后发优势,有望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之后,成为在中国区域经济板块乃至东北亚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带。
当前,世界范围内出现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我国沿海开发开放政策重心已由南向北转移,环渤海经济圈同样面临着战略性转变。本文通过对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模式的分析,就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促进区域间进一步融合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环渤海经济圈正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新的重心
(一)经济总量持续扩大,经济增速逐渐领先。
2009年,环渤海经济圈(三省二市,下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6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25.7%,分别超出长三角(指浙江、江苏二省和上海市,下同)和珠三角(广东省,下同)4.1个百分点和13.9个百分点(见表1)。
表1 三大经济圈经济总量及占全国比重 单位:亿元、 %
|
2000年
|
2005年
|
2009年
|
长三角
|
GDP
|
19465.9
|
41264.0
|
72494.1
|
占全国比重
|
19.6
|
22.3
|
21.6
|
珠三角
|
GDP
|
10741.3
|
22557.4
|
39482.6
|
占全国比重
|
10.8
|
12.2
|
11.8
|
环渤海
|
GDP
|
22914.1
|
47301.4
|
86019.5
|
占全国比重
|
23.1
|
25.6
|
25.7
|
“十一五”以来,环渤海经济圈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3.0%,与“十五”时期相比,提高了0.7个百分点;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由“十五”时期分别低0.4个和1.0个百分点,反超0.4个和0.6个百分点(见表2),成为三大经济圈中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
表2 “十五”和“十一五”时期三大经济圈GDP年均增速
|
“十五”时期(%)
|
“十一五”期间 (%)
|
长三角
|
12.7
|
12.6
|
珠三角
|
13.3
|
12.4
|
环渤海
|
12.3
|
13.0
|
全 国
|
9.8
|
11.4
|
(二)核心区域增长较快,京津冀都市圈后发优势显现。
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区域分别为上海等16城市、广州等9城市和北京等10城市(以下分别简称长三角16城市、珠三角9城市和京津冀10城市)。近年来,京津冀10城市经济增长较快, 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8万亿元,超过珠三角9城市7.81亿元,在三大城市圈中上升至第二位。2009年,京津冀10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5万亿元,与珠三角9城市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到1385.6亿元(见表3)。
表3 “十一五”期间三大经济圈核心区域经济总量对比 单位:亿元、%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长三角16城市
|
GDP
|
40084.5
|
47583.7
|
55130.3
|
59978.9
|
增速
|
14.3
|
15.3
|
11.3
|
10.4
|
珠三角9城市
|
GDP
|
21686.3
|
25759.8
|
29945.7
|
32147.0
|
增速
|
16.8
|
16.3
|
12.8
|
10.7
|
京津冀10城市
|
GDP
|
21519.7
|
25767.6
|
30826.4
|
33532.6
|
增速
|
13.7
|
14.5
|
12.0
|
11.9
|
2008年开始,京津冀都市圈后发优势逐步显现,增速超过长三角0.7个百分点。2009年,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速为11.9%,分别超出长三角和珠三角1.5个和1.2个百分点,实现了领先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