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太原都市圈经济发展

中国网 | 时间: 2011-12-01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区域经济集团化特别是大都市圈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各区域通过以资源共享、利益共赢为特点的区域协作追求最佳的规模效益。在此过程中,大都市圈逐渐兴起,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长三角大都市圈、珠三角大都市圈等已成为领跑我国经济的先锋队,与国内其它省份相比,山西经济发展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都市圈作用不突出。

加快太原都市圈发展,把太原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大都市,是充分发挥太原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是充分发挥山西在中部崛起和承东启西中重要支撑作用的重大战略,是建设“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的重要战略选择。

一、太原都市圈发展战略构想

()太原都市圈的基本情况。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要求和《山西城镇化推进战略研究》的战略部署,结合太原都市圈内各县(市、区) 的资源票赋和产业基础,将太原都市圈划分为太原都市区(核心层)和太原都市圈(辐射层) 两个圈层,涉及太原、晋中、吕梁、阳泉、忻州五市的市域范围。

 

 

 

 

 

 

 

 

 

 

 

 

 

 


太原都市区(核心层):包括太原市六城区(小店、迎泽、杏花岭、尖草坪、万柏林、晋源)、晋中市区、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和古交市 11个县(市、区)。截至 2009 年底,都市区总人口405.83,占全省11.8 %,其中城镇人口84.41,占全省的20.8 %;国土面积 8299 平方公里,占全省的5.3%;耕地面积1652.50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1%;地区生产总值1667.5亿元,占全省的22.6 %;财政总收入295.62 亿元,占全省的1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74.72亿元,占全省的17.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0.38亿元,占全省的 1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0.82亿元,占全省的27.4%。粗钢产量占全省的31.8%;水泥产量占全省的22.6 %;钢材产量占全省的36.6%

太原都市圈(辐射层):包括太原市六城区、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古交市;忻州市忻府区、定襄县、原平市; 阳泉市城区、矿区、郊区、盂县、平定县;晋中市榆次区、太谷县、祁县、平遥县、介休市、寿阳县、灵石县;吕梁市离石区、柳林县、中阳县、交城县、文水县、汾阳市、孝义市共32个县(市、区)。截至2009 年底,太原都市圈总人口1075.77,占全省31.4%,其中城镇人口636.61,占全省的40.4%;国土面积34439.12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2.1%;耕地面积8889.38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1.9%; 地区生产总值3150.25亿元,占全省的42.8%;财政总收入618.38亿元,占全省的4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87.19亿元,占全省的3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34.10亿元,占全省的3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5.01亿元,占全省的47.2%



文章来源: 中国网 责任编辑: 郑海滨
1   2   3   4   5    


    国家统计局中国国情国力杂志社、中国信息报社联合成立的城市综合实力测评研究课题组,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中推进城镇化建设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构想,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协调发展,引导我国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各城市正确判断其综合发展水平,发现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我国城市竞争力,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权威数据,依托国家统计局详实的数据资源,开展了对中国城市综合实力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测评。
    测评以统计、搜集、整理、分析和反映城市规模、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生态环境等基本现状及其发展变化的资料为基础,编辑出版《2011中国城市协调发展及综合实力研究报告》。 这项国家级的课题研究成果为研究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总体规划,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发挥城市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加强城市在全国和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有效地开展城市之间、地区之间乃至国际间的比较研究等提供科学依据。对如何快速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意义重大。
 
1. 2011年12月25日16:00,《中国城市协调发展及综合实力研究报告》首发仪式;
2.2011中国城市综合实力研究成果信息发布;
3.解读中国城市区域协调发展及综合实力测评体系;
4.主办方为邀请的部分城市举行颁奖仪式;
5.有关专家、学者演讲;部分受邀城市代表演讲;
6.中国网直播发布会;媒体见面会及部分主流媒体采访。

责任编辑:郑海滨 设计:满瑞 制作:刘智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zhenghb@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219 86-10-88828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