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滇中城市经济圈经济发展

中国网 | 时间: 2011-12-01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四、滇中城市经济圈发展的支撑体系及保障措施

(一)主要支撑体系。

1.综合交通运输支撑体系建设。构建滇中城市经济圈现代综合交通运输支撑体系,统筹整合圈内原有交通资源,加大对圈内铁路、公路、航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利用交通系统信息化、智能化和安全高速的交通运输技术,实现以滇中地区一体化为基础的交通信息共享,使铁路、公路、民航等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得到有效衔接,最终构建起以提供顺畅、便捷的人性化交通运输服务为核心,具备较高运输效率和运网能力的滇中城市经济圈三圈一区陆空综合立体交通运输支撑体系,即极核圈层带动圈层辐射圈层交通体系和滇中临空经济区

2.生态环境支撑体系建设。构建滇中城市经济圈生态环境支撑体系,结合滇中城市经济圈实际情况,加快编制《滇中主体功能区规划》、《滇中环境保护与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等有关专项规划,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污染综合防治、土地与人口等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统筹整合圈内现有资源,以滇池及滇中四大高原湖泊为重点、以水治理为主要内容、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以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为突破点,加强工业及生活污染治理,提高环境承载力,降低环境污染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制约,加强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四州市的联合协作,努力构建一圈二区四工程的生态环保支撑体系,不断提高生态环保的综合承载力,促进人水和谐、人地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把滇中城市经济圈的成为建设中国西部最适宜人居、最具有活力的高原生态城市群。

3.城镇化支撑体系建设。根据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可能,不断创新滇中城市经济圈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以产业聚集带动滇中城市经济圈城镇化发展,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将滇中城市经济圈城镇区划为四群一带,即:高原湖滨生态城市群、珠江源城市群、沿金沙江城市带、民族文化生态城市群和新兴城市群。逐步形成以大中城市为骨干,以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体系完备、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组合有序的网络型城镇体系,促进城镇群向更高发展阶段演化,带动整个云南省人口、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4.能源支撑体系建设。依托现有资源和产业基础,按照集成化、大型化、多元化的原则,加快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和以太阳能为主的新型能源开发建设和输入转化,构建稳定、安全的多重能源保障体系,提高区域能源保障和输出能力,把能源工业培育成为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强势产业,建成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国家能源基地。

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建立高水平的技术和人才支撑体系、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支撑体系和建设完善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支撑体系。

6.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建设。统筹规划和开展滇中城市经济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整合优化提升公共资源,实现公共资源的区域共享和优势互补,推进区域公共服务产品均等化,努力成为全省公共服务和社会环境建设的示范区。构建滇中教育体系、卫生体系、文化体系、就业体系和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总体目标是2022年实现滇中城市经济圈教育均等、就业均等,医疗一体、社保一体,金融同城、通讯同城、交通同城,达到公共服务一流、社会环境一流

(二)保障机制。

1.构建协调发展的组织领导机制。省政府成立副省级以上领导为组长的滇中城市经济圈协调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全面负责滇中城市经济圈协调发展工作。省级各有关部门和四州市要从加快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抓紧制定本规划的具体实施办法和工作方案。

2.建立和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根据本规划制定完善并实施相应的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省级有关部门和滇中四州市各级政府要认真按照本规划要求,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地方性政策进行系统梳理,抓紧研究制定规划实施所需要的新政策。制定产业集聚政策,要规定各功能区鼓励发展、限制发展和禁止发展的产业,鼓励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构筑强竞争力的产业链;制定技术创新政策,要鼓励企业实行开放式自主创新,加大对研究开发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投入,加快提高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

3.建立合作共赢的发展机制。滇中各州市之间要以开放、宽松、公平、高效为准则,互通互惠各种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和建立城市群中通行通用的人口迁移政策、土地使用政策、就业、养老、失业、医保政策,联手构建统一的制度框架和实施细则。加强各州市间政策的互联互通互用,构建行政服务和政策支持的绿色通道和共享同等的经商政策,以搞活城乡人流、物流,促进城市繁荣。

4.建立资源统筹配置机制。实行资源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优化配置,对土地、原材料、能源等资源,通过开放市场、调整价格及降低消耗等途径,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教育、科技、人才、知识产权、信息、管理、旅游等资源,要重构无障碍共享机制,实现互利互赢;对交通、通讯及其他基础设施资源,建立区域性共建、共享机制,并在管理上形成一体化管理。

执笔人:王正双

 



文章来源: 中国网 责任编辑: 郑海滨
     1   2   3  


    国家统计局中国国情国力杂志社、中国信息报社联合成立的城市综合实力测评研究课题组,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中推进城镇化建设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构想,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协调发展,引导我国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各城市正确判断其综合发展水平,发现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我国城市竞争力,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权威数据,依托国家统计局详实的数据资源,开展了对中国城市综合实力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测评。
    测评以统计、搜集、整理、分析和反映城市规模、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生态环境等基本现状及其发展变化的资料为基础,编辑出版《2011中国城市协调发展及综合实力研究报告》。 这项国家级的课题研究成果为研究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总体规划,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发挥城市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加强城市在全国和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有效地开展城市之间、地区之间乃至国际间的比较研究等提供科学依据。对如何快速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意义重大。
 
1. 2011年12月25日16:00,《中国城市协调发展及综合实力研究报告》首发仪式;
2.2011中国城市综合实力研究成果信息发布;
3.解读中国城市区域协调发展及综合实力测评体系;
4.主办方为邀请的部分城市举行颁奖仪式;
5.有关专家、学者演讲;部分受邀城市代表演讲;
6.中国网直播发布会;媒体见面会及部分主流媒体采访。

责任编辑:郑海滨 设计:满瑞 制作:刘智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zhenghb@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219 86-10-88828057